全场补时第3分钟,澳大利亚人还了一脚同样精彩的靓射,她们虽然在主场很狼狈,虽然只是逼平中国女足,但至少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挑走了最弱的越南队,将另一个晋级名额留给中韩女足“血拼”。她们是实至名归的胜利者。
面对强敌,赛前一致唱衰、赛中意外强势、赛后输掉结果但赢了希望,再就是球队扬帆起航、又一次跌倒......这样的“剧本”是否熟悉?
相信所有关注中国足球的球迷都能立马产生共鸣,并联想到具体的比赛,然后相视惊呼:“对对对,就是这样的节奏”。球迷们都以为心里想的是一个大伙并无二致的答案。然而,若让大家说出所想的那场比赛,会是什么样的景致?
“中国男足2-2叙利亚,就是典型案例。”
“啊...我想的是中国国奥0-1被韩国绝杀啊。”
“不会吧...我还以为你们都在脑海里回放中国女足被澳大利亚绝平......”
是的,答案五花八门,因为中国足球深陷在“诡异”的循环里,赢了过程输掉结果、迎来希望又阶段性失利的比赛,太多太多。
惨遭绝杀憾遭绝平 是中国足球永恒的痛点
绝杀和绝平,是足球场上的平常事,为什么说它是中国足球永恒的痛点呢?因为它总是出现在重大的时间节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国家足球队因为国家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协会恢复FIFA、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开始了冲击世界杯、奥运会的征程。当时正逢改革开放,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中国足球队以影像的方式走进老百姓家中,收获了第一批球迷。
对于新一代球迷而言,我们总是觉得老一代球迷是幸福的,至少国足是亚洲一流、女足是世界一流。然而,老一代球迷毕竟看球起点高,留给他们的并不都是美好回忆,毕竟88年杀入奥运会,民众都认为是个小惊喜,冲出亚洲将是未来的日常。
关于绝杀和绝平,在中国足坛浓墨重彩的第一笔,就是“黑色三分钟”,球迷、媒体就是因为最后时刻崩盘的不可思议和特殊性,以及比赛的重要程度,创造的一个名词,一个历久弥新的词汇。
“黑色三分钟”后,徐根宝率领的国奥队完成升级,创造了“黑色九分钟”。且不谈上世纪的旧事儿,就拿最近几年来说,例子也比比皆是——
叙利亚后卫萨利赫从“迷之人墙”中轰出一记重炮,2-2绝平国足。国足以1分之差最终无缘世预赛附加赛;补时阶段,李东俊一剑封喉绝杀。中国国奥队奥预赛惨遭淘汰;昨晚,中国女足憾遭澳大利亚绝平,不得不面临与“崛起”的韩国女足血战的窘境。
我们为何无法摆脱“落魄者”的宿命?或许,咱眼里的运气不佳和遗憾,就是中国足球难以逾越的鸿沟。
来自邻邦的细致入微
日本足球,在中国一直是正面的典范,日本足球人认真了四十多年,打造出亚洲一流的足球。他们所展示的强大,不只是艳丽的战绩,而是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18年俄罗斯世界杯,日本队在淘汰赛上2-3惨遭比利时逆转绝杀,无法创造日本队史上首度晋级8强的纪录,让很多球迷感到惋惜。
作为“什么都去了世界杯,就是足球队没去”的国度的球迷,我们在艳羡和赞美日本队遭绝杀前的完美表现,在赞叹日本队打扫更衣室的做法,然后就此作罢。而日本足球界呢?除了喜怒哀乐外,他们用半年完成了一件事——对遭绝杀的14秒,拍了一部长达40分钟的纪录片。
去年年中,一部由日本NHK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让日本沉默的14秒钟》在中国的网络上突然火了起来。而这部纪录片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过多方位全角度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复盘欧洲红魔用时短短14秒绝杀亚洲蓝武士的过程。
这14秒所涵盖的这些因为阅读比赛维度不同、产生选择不同,最终产生不同结果的每一个细节,所体现的,是关于比赛阅读能力在足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长友佑都在38分32秒的一句话,则透露了亚洲足球的尖子生日本,与欧洲顶级水平的比利时之间的最大差距:我所观察到的信息量,和他们不是一个数级。
他们用球员、教练以及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对这14秒的“耿耿于怀”,警示了所有日本足球人;上下一致的重视,才可能更好地避免下一次“罗斯托夫悲剧”的出现。
一位中国网民的评论恰到其分:这14秒,日本队输在了观察和决策上。而中国足球输在“在乎这14秒的人,少之又少。”
这些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时针拨回中澳大战比赛的第91分34秒,是时距离绝平还有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组织进攻时,中国队的防守阵型保持不错,中场张馨、马君、姚凌薇和宋端四人的防守位置都相当不错。来看随后的发展:
澳大利亚队起球吊入中国队禁区,这时候中卫线回收的速度高于后腰组,使得两名中卫和两名后腰之间出现大面积空当,但并非致命性问题。
此时,由于吴海燕身高不足,另一名身高达到183cm的中卫林宇萍有意替身边队友完成争顶解围。林宇萍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在禁区内抢到一点,虽然她向中路解围到对手脚下有些冒失,但仍非大问题,至少左边卫翟晴苇能够及时补位。
然而,林宇萍的这次解围显然吓到了自己和左侧的队友,左后腰姚凌薇、左边前卫宋端一股脑扎向禁区,林宇萍也跑出了一个奇怪的位置。
看上图,林宇萍因为之前的解围顶向左侧,发现左路出现险情,她赶忙奔向左路,却处于极为“尴尬”的位置,对于防守毫无作用;而同样因为发现左路告急就赶忙杀入禁区的姚凌薇,同样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正确反应,即无视了身后的对手,也没有及时保护禁区弧的举动。唯有因为体能不佳,姗姗来迟的老将马君看到了澳大利亚十号处于威胁位置,卖力前来干扰。
这时,澳大利亚女足右路传中,中国队其实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但凡球路再高一些跃过吴海燕头顶,澳大利亚人将轻松面对空门。幸好这球被吴海燕争顶而出,化险为夷。
这次防守后,中国队阵型出现混乱,两条线被澳大利亚压缩,马君和姚凌薇在后腰位置发生换位。而当澳大利亚将球分到中国队右侧准备传中时,中国队的中场防线已经牵拉“形变”,向前不及干扰传中,向后退防又会进一步形成混乱:
当澳大利亚队做出最后一次传中时,中国女足的防线又出现了慌张:
老将马君从镜头右侧一路回撤到禁区弧前,她本可以选择盯防澳大利亚10号球员(上图蓝框),却错误估计了持球人的威胁,选择帮助吴海燕一同封堵对手持球人的射门路线,结果10号轻松起脚射门,完成了绝平。
简而言之,中国女足在最后时刻出现了不该有的慌乱,进球前的倒数第二次传中就已经导致球员发生失位,结果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让原本防守不错的中国女足出现低级的防守站位失误。
依笔者拙见,最后时刻的防守举动,展示出了中国女足球员的责任心。但是,球员缺少了对队友的信任以及对球队的信心,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做出合理的选择,一味去帮队友补位,很可能得不偿失。
结语
世界足坛鱼腩球队越来越少,世界杯、亚洲杯等赛事的大比分比赛也越来越少,只要能够合理发展本国足球,都能很快拉进与强队的差距。就比如亚洲区世预赛上,三档球队逼平一档队伍的比赛比比皆是。
但是,为什么拉近距离容易,追上或赶超就很困难?因为最后的差距就体现在一次决策的合理性中,比如上述中国女足最后时刻的失误,或许就包含着信任、信心等素质问题,它的提升将波及足球底蕴、社会文化、教育方式等等方面,需要很长时间去弥补。